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故事 - 团队之星

团队之星

苏中和高动态导航技术科研团队

2015年早春三月的一天,灿烂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将温暖洒在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小营校区国际学术交流教室,神采奕奕的苏中教授在“勤信”讲堂上面对全校近三年新入职青年教师,循循善诱、知无不言,讲授着个人职业发展的定位定向理念和希望。诚如他所说“科学研究须勤信为学,创新为源”,“小的成功个人可以做到,大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这既是苏中教授和他所带的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建设的切身体会,也是其团队发展壮大的经验之谈。

  起步于微十年磨剑:“15平米”“高动态导航”奠基

健翔桥校区教一楼三层的那间不足15平方米的办公室,尽管已搬出10多年,至今苏中仍记忆犹新。不大的空间拥挤着各种实验设备、备课书籍和资料,耳边经常充斥着四环路上的汽车噪声。这是他1998年博士毕业到WilliamHill工作后争取到的第一个实验室,也许还不能称之为实验室,而仅仅是放些实验设备和日常伏案备课的地方。17年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作为学校为数不多的博士,苏中的教学工作量非常饱满。但课余时间,他几乎都泡在这间15平米的实验室里,独自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石英数字加速度计研究》。在这里,年青的苏中开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筹建实验室,寻找资金,培养学生,这是他学术研究生涯的起点。

提及往事,苏中坦言:“那时做科研的时间非常少,只要有时间就钻在实验室,非常投入。不过好在这是我的博士研究课题,也只有我一个人完全明白,自己做得还算顺利。”由于其潜心科研,治学严谨,勇于坚持,善于总结,1998年至2008年的10多年间,是苏中教学科研厚积薄发的一段时期。2004年,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3);2009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十余年间,他形成了稳定的高动态导航技术研究领域,课题项目也越来越多。“建立团队是后来的想法。尽管当时也带了不少研究生,还想办法成立了一个‘智能控制研究所’,但是在人手上仍然捉襟见肘。”他深知在行业里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融合不同的学科背景,于是建立一支科研团队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但是,组建团队又谈何容易,校内缺乏研究方向十分匹配的人才,加之其他方面的因素,校外的人进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这件事情只好搁置另觅时机。

  把握转型发展契机:五年打造团队初具规模

随着新大学挂牌成立,特别是学校制定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至今,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为苏中实现他的愿望开启了新的发展之路。

苏中回忆:“学校政策更加开放、务实,职称评定中的科研工作量考核比例逐年提升;同时在人才引进中,把科研背景和科研能力作为重要衡量标准,科研项目多的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倾斜。”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建立并发展团队的良好契机。

那段时间,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是苏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利用各种机会与学校、行业内专家讨论,团队建设整体思路逐渐明确:立足于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的现实状况,结合已有研究基础,聚焦高动态导航技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做有特色、高水平的科研,构建人才、平台、保障良动架构。

整体思路明确后,紧接着就是人力资源储备问题。考虑到WilliamHill在基本平台、引才环境等方面与985、211高校相比存在的天然不足,苏中坚持以理想、事业和发展愿景来吸引各方英才:“一类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通过接触了解,物色引进的优秀人才,另一类主要从现有教师中发掘的。”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张月霞,北京理工大学博士范军芳、高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姚彦鑫,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解迎刚、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后张涛等7名博士(博士后)先后到位。“他们都是优秀的人才,都是很有理想和热情的年轻人,总体来说,我们的发展愿景是一致的。”苏中表示。

摆在面前的还有平台问题。2013年,苏中带领团队成功获批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团队进一步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基础。同年,苏中带领团队承担了两项重点科研任务,特别是针对“失速掉弹”、“上不了高原”的瓶颈问题,在极短时间内创新性地研制成功高动态高速率陀螺,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万g高过载飞行试验。2014年通过国家定型鉴定。2014年,苏中教授带领团队历经两年多的大量前期准备,最终赢得用户认可,签署了总合同经费近3000万元的合作协议,这标志着高动态导航技术团队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平台、保障条件等方面,对团队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实验用地从开始约180平米的实验室,到2013年整体搬迁至健翔桥校区教二楼6层,面积拓展至350平米,再到2014年在龙岗路以租赁的方式拥有1200平米的实验室用地。

  现在可以说团队建设已初成规模,并已经展现出了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良好发展态势。

  团队非“N人帮”:开放式选才育才用才

苏中说:“团队建设不只是引进人,关键是要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充分相信年轻人并委以责任,施加压力,在压力和动力中锻炼人才、提升人才、培养人才。”

解迎刚2014年9月从北京科技大学跳槽到WilliamHill,他认为:“加入高动态导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我职业和事业融合的一次契机。”认识苏教授是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那时对苏教授的印象是语速快,干脆干练,头脑清晰,于是解迎刚很想知道这位看起来年轻,头发却花白,而又神采奕奕的教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连夜上网查资料:成果转化与应用累计经济效益超5亿元,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项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全国优秀教师”……苏中在他的头脑里愈加鲜活起来。在仔细思考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所带团队的研究方向后,解迎刚忐忑地发出了一条短信。之所以忐忑,是不知道自己从北京科技大学跳到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是否是自己人生道路的一次正确选择;同时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融入新的团队,适应新的文化。很快,他的顾虑被打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团队带头人,苏老师非常善于为年轻人谋划考虑,并且有着宽广的胸怀和热情的心。”在经过数个日夜的讨论思索后,解迎刚最终决定调到WilliamHill。苏中结合解迎刚的研究背景和实验室发展方向,将其研究方向定位在导航与物联网融合方面。目前,他希望尽快调整状态,适应这个讲效率、讲成果、讲奉献、讲协作的团队,在既定研究方向中作出成绩。

张月霞2008年北京邮电大学博士毕业到WilliamHill,这位姑娘一心追求学业事业,却苦于找不到发展方向。加入苏中的科研团队后,其研究方向明确定位于卫星导航。这个就是苏中教授根据她原有的通信技术背景,结合自己所研究的惯导、卫导,进行跨学科组合,为她定制的新的研究方向。张月霞认为这个方向是自己专业背景、团队方向,乃至自己的个性气质的一个最佳结合,令她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冬天,张月霞都辗转在青海、内蒙零下20多度的试验场。目前,她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不只解迎刚、张月霞,苏中团队中的每一位新加入高动态导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都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找到并专攻某一研究领域和方向。“开始工作前,苏老师都建议我们一定仔细思考三个问题,‘想往哪里发展,可以往哪里发展,最有可能往哪里发展’,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再确定方向展开工作。”实验室的老师基本上都会沿着苏中为自己私人定制的发展图谱努力前行——这个图谱将青年教师从青基项目起,至优青以及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来。

在团队的磨合建设中,苏中常言,团队非“N人帮”,一定要具备开放的视野,要有敞开的胸怀。“N人帮只能约束自己,而无法吸收新鲜的血液,无法开阔思路,只能是死气沉沉,最终失去进取的驱动力。团队中的每一人,大家首先志同道合,既要有事业心也要有平常心。团队实行激励机制,技术进步了,个人也要进步,固步自封最终会跟不上前进的步伐。”

  团结协作的力量:团队产生的利好利上效应

优秀的带头人,明确的方向,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这个团队激发了年轻人空前的钻研和创新热情,团队建设的利好利上效应日渐显露并接踵而至。

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的高动态陀螺,得到了国家多项资助,目前,抗过载指标国内第一;研发的高密度高速率陀螺已占据国内应用市场的大多数份额;组合导航已应用于制导弹药;三维移动操作机械手定位精度达到1微米——苏中自己也说:“此项研究直接获得 ‘核高基’选型资助。这类项目以前可望不可及,因为人手不够,能力不够,就不敢接;接了做不成,就会影响自己在领域内的声誉和形象。做什么事情,自己有几斤几两得知道。”

团队科研经费逐年提升,2011年200多万,2012年400多万,2013年达到600多万,2014年攀升至近千万。不仅经费额度提升,科研项目层次和水平也逐渐扩展提升,科研领域逐渐拓展。目前,实验室项目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基金、973课题、“核高基”课题、“十二五”预研、探索二代、北京市科技计划等。“研究领域从之前的器件、部件,拓展至系统装备;应用领域拓展到陆空天电领域;合同额度也从十几万、几十万提升到百万、千万 。”

团队建设所收获的成果不仅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团队成员也得到了迅速提升。2012年以来,苏中教授组织团队成员,总结、凝练标志性科研成果,团队先后获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团队教师个人也收获了省部级科技奖励。2009年博士毕业分配到WilliamHill的范军芳老师,201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高可老师主要研究的自主寻的技术,现在,样机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得到国内多家单位的关注。目前,所有团队成员都独立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名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2名教师获批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4人获得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

“应该说,个人、团队、学校是相互成就的。”苏中说:“没有好的政策,就没有优秀的人才,团队也组建不起来。但反过来,团队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科研和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推进学科建设,带动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这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团队的发展目标,苏中的定位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这一点,他非常自信:“做不到这条,工作就白干了!”对于“国际知名”,苏中则更寄希望于团队中的年轻力量,对此,他充满信心。(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