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故事 - 青春榜样

青春榜样

张智境:参研国之重器的90后火箭设计师

张智境,山西省大同人,毕业于威廉体育williamhill控制工程专业,研1702班。本科阶段:获得北京市数学竞赛三等奖、计算机C语言二级证书;连续三年获得校学习优秀三等奖金、社会贡献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代表威廉体育williamhill参加优秀毕业生学士学位证书授予仪式暨毕业生典礼。研究生阶段:获2017-2018年度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优秀学生干部;2018-2019年度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

当酒泉发射场坪的烟花为力箭一号的连续成功发射而绽放时,张智境注视着漫天焰火下欢呼喝彩的“战友”们,回想起四年前的自己。那时的她刚刚一脚从象牙塔迈出,怀揣着对导航制导专业的热爱走向社会大熔炉。尽管一直对航天事业充满向往,但她没料想自己真的有机会成为一名火箭设计师,亲历大国重器的研制,更没想到在她职场人生的起点,会经历如此多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参与我国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的设计,第一次去发射场体验试验队生活,第一次见证火箭点火发射升空,感受响彻云霄的轰鸣……

25岁,成为火箭设计师

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90后火箭制导设计师,张智境从小就对理科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我喜欢数字,也对数字很敏感。”高中的时候,其他同学刷题刷得苦不堪言,而她却把做每一道数学题都当做一场游戏,题目解出来,就代表游戏通关了,她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感。后来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张智境果断选择了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的自动化专业,希冀自己继续在理科这片沃土上耕耘播种。

从本科时期的自动化,到研究生时期的导航制导,整个求学时代,张智境都在和导弹、火箭之类的硬核重器打交道。研究生时期,专业内的女生十分稀少,也偶尔会听到一些外界的质疑:行业面窄、不适合女生。尽管周围有人劝她尝试非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她的内心十分笃定:我想在导航制导领域精耕深耕,我不要放弃我的专业。凭借硕士期间积累的专业能力和优异成绩,她在2020年加入了中科宇航。在25岁的年纪,成为一名火箭制导设计师,敲开了科研世界的大门,在浮躁的世界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艰难之路。

  

力箭一号首飞时,张智境负责制导参数的判读,彼时的她因为第一次参与国家重大型号任务,心中满怀忐忑。待到今年6月,力箭一号第二次发射时,她已经更加游刃有余。和遥一时有所不同,此次她负责的是飞行数据的实时快判。发射过程中的实际飞行数据对研制团队来说究极重要,每次团队都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复算,以对飞行试验进行总结分析,有时候甚至会为此花上一整个月的时间。

“多少次等效器仿真,多少次半实物仿真试验,都不如一次真实的数据来的准确,这些数据对我们很重要。”遥二发射前,张智境提前在纸上列好了各个飞行数据维度,比如分离时间点、各星入轨半长轴、偏心率、轨道倾角等等。“因为有了遥一的经验,手机是不能带进去的,我担心现场手抄来不及,所以先把维度列好,到时候把各个数据填上去就行。”发射成功后,张智境和团队一起做了飞行试验结果分析,从自己制导设计的专业角度剖析设计是否合理,可以从哪些方面迭代优化,并运用到新的型号任务中。

如果把制导设计当成一座大山,大学时张智境是瞄着门缝远眺制导这座山,而历经力箭一号研制设计阶段的攻关,以及两次飞行试验的淬炼,她已经置身山中。这支永不言败的队伍永远怀揣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在这里没有人是停步不前的。无论遇到什么技术难点,他们都会想尽办法解决,去咨询各方面的专家,去找数学教授解公式,去查阅国内外的各种文献,了解每项技术的技术点在哪里。张智境坦言,自己在一个完美的团队里遇到了对的人,一起做着正确的事,“下一个目标,我要努力攀登高峰。”

90天,埋头试验

回忆起力箭一号首飞前三个月,张智境早早地和制导团队一起驻扎在了酒泉,预备在发射前进行大量模拟火箭飞行过程的工作。从点火发射以及飞行过程数据的精细呈现,助推分离,整流罩分离,到一二级分离,末修调姿等全过程进行全面仿真,以确保实际发射万无一失。

三个月的时间里,张智境和团队起早贪黑在试验室做仿真和分析,每天听着号角声起床,在试验室一泡就是一整天,夜晚熄灯的号角声响起时,她和同事仍然没有停下手头的事情。“比如说等效器试验。”张智境介绍到,“跟真实火箭的区别就是我们没有用到发动机,而是用自己搭的模型做的发动机,然后1:1还原真实火箭用到的惯组、飞控机以及电缆,把他们搭建起来整体模拟火箭飞行过程。”试验室比较小,容纳了七八位同事,加上等效器设备、半实物设备显得格外拥挤,人多坐不下的时候,就会有同事拿着电脑站在窗台前办公。“可是没有人抱怨条件艰苦,也没有人觉得煎熬,因为有这群人,有手头忙碌的事,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很充实,很快就到了验证成果的时刻。”

2022年7月27日力箭一号发射当天,张智境负责制导参数的判读,在发射前的3小时40多分钟时间里,她都在分析判断各种参数是否正常,有没有超出预期值,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如果参数异常,张智境会第一时间发起报告,终止火箭发射。张智境可以通过大屏看到整个火箭的飞行参数,包括一二级分离的时间点,此时此刻,她的心和大家一起悬着,对每一个时间点都格外关注。直到四级点火成功,她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过程中每一次星箭分离,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鼓掌,“三年时间,火箭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我们看着它出生、成长,然后点火起飞,飞向属于它的浩瀚宇宙。”

从导航制导闭路仿真试验、转台试验、瞄准试验、卫导模拟器试验,到对火箭的模拟飞行数据进行判读和分析,张智境的工作涉及庞大的数据处理量。整个研制过程中,她参与和制导相关的试验单项有两百多个工况,每一个试验都有上万条的数据核查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她攻坚克难,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90后航天人的有趣灵魂

提到航天工作者,我们常常引用的一句评价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而在张智境身上,除了这几个关键词,我们还看到了有趣又充满生活感的灵魂。

张智境出生于山西大同,从18岁上大学初入北京,在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度过了本科及硕士7年时光,今年是她在北京的第十个年头。北漂的日子精彩纷呈,但同时也充斥着艰辛和不易。每每研制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张智境就会通过整理房间来排解情绪,“就一点一点去归置整理家里角角落落的物件,把杂乱的空间变整齐,过程中很多思路就理清了。”

生活中的张智境还喜爱汉服和阅读,她在个人视频号上发布了许多汉服着装的视频,画面中挽着发髻、穿着汉服的她,与酒泉大漠深处一身蓝色工服一门心思做试验的她,共同构成了那个明快鲜活的自己。

每次去外地出差,张智境都会习惯性地在行李箱里放上一本书,首飞去酒泉时带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在靶场的三个多月时光里,为了缓解大家的研制压力,团队还组织了读书活动,一起围读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心理学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基地的研制工作艰苦而充满重复性,但由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书籍的调节,张智境从来没有感觉到繁琐和负重。三个月的时间,她见证了力箭一号的腾飞,而“力箭”也同样见证了她个人价值的升华。

2023年4月,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前2个月,张智境和恋爱5年的男朋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回忆当时男友得知她要在靶场驻扎两三个月,手写了一封纸质信给她,字里行间都是对她事业与梦想的全力支持,为她能参与国之重器的研制感到由衷的骄傲。她也曾带着这封信穿越山河湖海,去到一片苍茫的酒泉戈壁。男友从事的是自动驾驶方面的工作,尽管分属不同的领域,但他们始终彼此支持,互相成就,这也是张智境理想中爱情最好的模样。

火箭发射成功后,力箭一号发射工位上燃起了盛放的烟火,好似整片天空都在赞叹这群人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奋不顾身的努力。“我们共同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的手机在拍着烟火,当时就很想看看周围的人。于是他们在看烟火,而我在看大家。”那一瞬间,烟花下的这群可爱的人们,于张智境而言,不再只是同事,而是一起历经艰难,共同分担过喜忧的亲密战友。

“无畏向上,无限可能”是中科宇航的企业slogan。在进基地前,张智境对这8个字的理解是“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然而100天的飞行试验,赋予了这8个字非比寻常的意义。“我觉得这句话放在每个试验队队员身上,都是一部老电影。”这部电影的色调可能比较暗沉,内容也比较单一,就是一群人在研究一个参数,一群人在纠结一个问题。外人看来枯燥乏味无比,但电影情节中的主角却沉浸于此,乐此不疲。这八字箴言也成为了张智境的精神指引,让当初那个迷茫青涩的自己变得勇敢坚定,此时此刻,她想对三年前的自己说:不要管别人说什么,无所顾忌地去选择你最想做的事吧,也许会遇到挫折,会迷路,无法一下子企及你想要的高度,但只要砥砺深耕、行而不辍,所有的目的地终将抵达。(来源:中科宇航公众号)